固态电池量产遇阻:2026年能否上车成疑,技术瓶颈待突破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固态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快速补能及稳定性质,被视为推动行业迈向新台阶的理想能源解决方案。多家企业已公开表示,计划在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上车,这一时间表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芳却指出,固态电池仍面临四大短期内难以攻克的核心难题:离子传导机制不明确、生产工艺复杂度高、安全控制体系尚未完善、以及大规模量产的技术壁垒。她强调,固态电池的技术、材料以及成本控制,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显著突破。

尽管固态电池在理论上拥有诸多优势,且市场潜力巨大,但距离2027年仅剩两年时间,能否按照既定时间表顺利下线,已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消费者是否能够真正有机会驾驶到搭载固态电池的汽车,仍充满不确定性。

国内外众多车企和电池企业均已公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大多集中在2026年至2030年间。不仅国内企业积极布局,丰田、日产等日本企业也已进入全固态电池的试制阶段,而奔驰、宝马、大众等德国企业同样在这一领域加大投入。

王芳直言不讳地指出,虽然固态电池的安全边界相较于液态电池更宽,但一旦突破这一边界,其后果将更为严重。随着电动车自燃事件的频发,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车企也因此对电池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

为了体现诚意并拉开与其他车企的差距,车企纷纷采用“超国标”测试矩阵,通过挤压测试、底部电池装机、泡水测试、外部火烧测试、枪击/极端穿透等极端测试,并在新车发布会上公布测试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为全固态电池与混合固液电解质电池划清了技术界限,此举旨在避免企业利用“全固态”“半固态”等概念进行炒作。

虽然固态电池的安全性能是一个重要卖点,但如果让消费者承担哪怕1%的潜在严重后果,愿意选择固态电池的消费者恐将寥寥无几。同时,有责任感的企业也不愿推出这样的产品。

目前,固态电池尚未实现量产上车,其安全性能仅停留在车企的口头宣传中。上汽集团表示,其全新一代固态电池在针刺及200摄氏度热箱场景下,能确保电芯不起火不爆炸。国轩高科则宣称其金石全固态电池历经365天极限验证,单体容量提升150%,且能承受针刺、热箱、外短、过充等考验。

然而,现阶段仅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全固态电池的安全要求。实验室成绩并不等同于量产上车的真实表现,要让消费者更加信任全固态电池,不仅需要车企设定高标准,还需要相关部门尽早制定全固态电池的安全标准。

过去,固态电池被视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再升级的关键。一方面,纯电动车被视为未来趋势,而混动车则被视为“过渡动力方案”;另一方面,液态锂电池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衰退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然而,如今车市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去年年底提出,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应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这一观点促使车企加大了混动新车的推出力度,混动SUV市场迎来了多款全新重磅产品。同时,插混车和增程混动车的销量也呈现出显著增长,表明国内消费者已逐渐认可混动车型的高能效优势。

虽然液态锂电池的续航衰退问题仍未得到根治,但纯电动体系已足够丰富,消费者可选择闪充技术和换电技术来解决续航问题。比亚迪发布的超级e平台中的闪充电池,可实现5分钟闪充400公里的全球最快充电速度。极氪和华为数字能源也紧随其后,发布了高功率的充电产品。

这些闪充技术的发展表明,液态锂电池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车企而言,在固态电池与液态锂电池闪充技术之间做出选择时,已实现的闪充技术更可能成为主要投入方向。

同时,换电技术也是当前的重要发力点。蔚来已拥有超3000座换电站,成为换电体系中的佼佼者。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换电站数量的增加,换电站将成为与超充站、闪充站相抗衡的补能体系之一。

在混动技术、闪充技术和换电技术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主打高能量密度的全固态电池不再是“必需品”,而是成为了“可选品”。车企的发展重心可能会围绕高利益方向调整,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节点可能会被一拖再拖。

固态电池的综合性能无疑优于液态锂电池,但要实现量产上车还需克服诸多难题,包括技术、原材料、性能稳定性、安全以及补能实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固态电池的成本高昂,是传统液态锂电池成本的3倍多,且前期量产的固态电池车价格必然较高,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

因此,对于车企公布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业界持怀疑态度。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需要企业花费数年时间。乐观估计,真正实现固态电池的大规模投入可能还需等待5年左右。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