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制造业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市场与消费者日益寻求更深层次的答案:汽车制造的本质精神何在?一汽-大众,凭借34年的深厚积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将客户为中心的长远视角与利他精神,深植于产业链的每一个细节,不仅追求安全标准的超越,更将品质承诺转化为无形的守护。近日,媒体受邀探访一汽-大众长春基地,这不仅是一场技术揭秘之旅,更是对汽车制造初心的深刻回望,以及对行业品质标杆的重塑。
一汽-大众在车身安全上的执着,体现在对高强度钢材的广泛应用。其商品车中,高强度钢材占比高达81%,A柱、B柱及车身横梁等关键部位,均采用了能承受2150MPa以上压力的热成型钢,如ID.7 VIZZION车型,热成型钢占比30%,强度足以承受每平方厘米10吨的压力,相当于指甲盖大小面积承受两头大象的重量,这是对生命安全的至高承诺。
一汽-大众的安全开发标准远超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每款车型在上市前需经历4轮碰撞测试,耗费30余台试验车,碰撞次数近100次,是行业平均值的两倍多。其拥有的56个碰撞试验假人,总投入超9100万元,单个假人价值最高达1200万元,它们在实验室中的每一次冲击,都是为了减少客户一分一毫的风险。
凭借严苛的标准与工艺,一汽-大众车辆的安全性已成为行业公认的标杆,在C-NCAP和C-IASI等权威测试中屡获五星和优秀评级。一汽-大众还将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完美结合,通过多安全气囊、双预紧双限力主动式安全带等配置,以及Front Assist预碰撞安全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等科技,构建起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
在耐用性测试方面,一汽-大众展示了如何用精湛工艺对抗时间的侵蚀。独家采用的“空腔灌蜡技术”,每台车灌蜡量达1公斤,确保蜡膜100%覆盖车身内腔,提供“3年不锈蚀,12年不锈穿”的承诺。360度翻转前处理与阴极电泳工艺,则为车身披上“防护衣”,确保每一处角落均匀覆盖涂层,对抗中国复杂气候环境的挑战。
一汽-大众的商品车在交付前需完成超过700万公里的实测,相当于绕赤道约175圈。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测试基站,以及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一汽-大众综合汽车试验场,车辆需经受58组弯道、28种特殊路况的考验,试车员需连续行驶8个多月,累计10万公里,相当于正常家庭30万公里的使用强度。这一切,旨在确保交到客户手中的每一辆车都具备卓越的品质。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汽-大众同样树立了安全标杆。其研发的电池无热扩散技术,当电芯出现异常时,独立的隔热设计能阻止风险扩散,热失控预警系统能在10秒内发出警报,远超国标的5分钟要求。新能源车型的子部件加系统共需进行436项测试,远超国标的53项,其中部分测试要求达到国标的10倍,确保车辆在各种极端情况下的安全。
进入智能时代,一汽-大众在坚守品质与安全的同时,也在智能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全自研的座舱模型Hi Space,拥有电动对开门设计和零压旋转云椅,以及音乐玻璃等创新科技,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全新揽境搭载的IQ. Pilot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以及奥迪A5L采用的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实现了无图L2驾驶辅助能力,这些科技不仅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更以“更安全、更便捷”为核心,服务于人的出行本质。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