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迎来标志性进展。上海独角兽企业智元机器人与同业联手拿下国内行业的首笔大订单,旗下远征A2型号机器人将成为中国移动的“机器人员工”。
近日,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去年智元初步完成量产验证,今年将着重突破商业化瓶颈,使机器人从合格的“产品”变为市场接受的“商品”。
行业龙头“爆单”
前不久,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全资子公司的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中标金额达1.2405亿元(含税),被业内称为“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笔大单”。
记者获悉,该采购项目分为全尺寸和小尺寸两批次人形双足机器人,预算分别为7800万元和4605万元。其中,全尺寸机器人为智元远征A2型号机器人,于去年8月正式发布,净身高170厘米,拥有超50个自由度,主要用于营销客服、展厅讲解、商超导览等交互服务场景。小尺寸机器人则由宇树科技提供,并附带算力背包、五指灵巧手等零部件。
智元远征A2人形机器人。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透露,双方合作自去年底初步接触,到今年3月完成演示,客户在4月就发布合作产品,推进速度之快远超预期。“当时,我们的机器人接待了客户高层,现场展示具身智能的能力,以及研发中的技术进步,客户很快决定下单。这笔大单对整个行业是一针强心剂,也证明了人形机器人行业成熟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他预计,随着中国移动等头部企业入局,机器人运营市场有望成为“碳硅融合”新场景,最终体量可能超越现有手机运营市场。
这一趋势早有预兆。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上指出,智能机器人可在制造、居家、养老等多个领域提供更加高效、更加精细服务的“硅基劳动力”,到2030年,80%的人类将每天与智能机器人打交道,未来机器人数量也将超过人的数量。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正值行业风口,头部企业一直不停“接单”。智元机器人近期还拿下“珠海具身智能应用创新中心数采及展演机器人采购项目”,中标金额为1273.62万元。
除了智元和宇树外,国内另一家具身智能企业优必选刚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公司超9000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这也是当前已公开信息中行业最大单笔订单之一。银河通用、傅里叶等公司也陆续接到不小的订单。
开启“商业化元年”
不少机构研报中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破晓时刻”,今年是量产元年,商业化落地正逐步加速。但智元机器人的步伐显然更快一些。
“2024年是我们的‘量产元年’,今年则是‘商业化元年’。”王闯直言不讳,去年智元机器人累计交付超1000台,初步完成量产验证,但商业化仍是一道需要跨越的门槛。
智元机器人初步完成量产验证。
商业化的第一关,便是“交付”。王闯回忆,客户首次收到机器人时就陷入困境:箱子打开,怎么搬出来成了难题。一台机器人重达70公斤,不用吊机无法拆箱,还得派四个工程师上门帮忙。“我们的产品主要由技术人员主导,客户意识很薄弱。一个机器人的开箱都这么复杂,会把很多客户吓到,更别提推广了。“他从一线了解到,开箱难题不仅令客户“望而却步”,也让智元机器人意识到,若想实现年交付千台以上,依赖人工上门是无法承受的成本。
于是,智元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在没有派遣人员的帮助下,客户在视频远程指导下,能够完成开箱工作并完成初始化设置。这一目标还推动了机器人结构、流程、包装的全线优化。例如,拆箱动作流程精简,避免易出错步骤,减少误操作环节。目前,“客户自主开箱”的功能已经在内测中,预计很快将成为现实。
智元机器人计划让小学生在30分钟内学会完成机器人初始设置,这是易用性的极致目标。王闯表示,易用性和稳定性都至关重要,“如果机器人不能让客户简单上手,最终只能在仓库里积灰。”
怎么样才算是易用性合格呢?智元机器人的答案很简单——用户能够像设置新手机一样自行完成机器人的开机设置。
除了交付,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成为检验商品化能力的重要维度。例如实验室中机器人能在平地行走没问题,但在客户现场却可能遭遇瓷砖、厚地毯,甚至小台阶等地面障碍,造成行走不稳。部分客户在酒店使用时,柔软地毯直接让机器人“陷入困境”。
面对这些真实反馈,智元团队快速调整产品结构与算法,对稳定性、安全性进行持续优化。据内部可靠性测试数据显示:去年,远征A2几乎每天发生摔倒事件;而2025年第一季度,摔倒次数已降至个位数。自5月20日起,机器人在正常使用时,未再发生任何跌倒。这一变化,被王闯视为商业化部署的里程碑,“毕竟没人愿意为一台走路会摔倒的机器人买单。”
规模化市场仍未形成
“多年以后回望,今天很可能是一个万亿元赛道的转折点,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的转折点。”在王闯看来,机器人能实现科幻电影场景的时间点,或许难以精准预判,但五年内肯定能见证巨大的产业突破。
这一预判,记者也有亲身感受。
三个月前,记者与一台远征A2型机器人互动,为了确保演示的完整程度,需要另一位工作人员用遥控器操纵机器人,现场甚至还出现了小故障。如今采访时,远征A2型机器人经过迭代后,不再需要远程遥控,全程可实现语音自然交流。当然,以记者的观察,这台机器人依然有“AI感”,与真人互动相比差距还不小。
但不可否认的是,远征A2作为一名主持人已经逼近“及格线”。据介绍,在一小时的主持活动中,远征A2不仅能背诵讲稿,还能与嘉宾聊天,“如果需要,也可以像撒贝宁那样边聊天边主持”。
“以前,远征A2走路时是弯着‘膝盖’的,走路脚步声很重,现在已经像人一样地‘直腿’走路,脚步声也轻多了。”王闯说,这些微小的体验层优化,正构成整体飞跃的基础。比如,急停装置是机器人的安全开关,能使其在危险时快速触发,但是机器人一旦急停,却容易由于惯性摔倒,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危险。红色的电源开关,也因为用户好奇而频繁误操作。经过一系列保护机制的升级,这些危险都已悄然不见。
今年以来,智元、宇树等多家企业接连获得大额投资,大订单频现。“机器人商业化不是一个爆点,而是一场系统性爬坡。我认为尽管市场热度不减,远未达到过热的程度。”王闯分析道,“目前的千万级订单在业内已经是领先水平,但考虑到数十万的单机成本,机器人实际出货量仍小,行业尚未真正形成规模化市场。”
真正衡量是否“热过头”,他强调,关键在于机器人是否具备价值创造能力。“如果它能帮客户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市场还有巨大上升空间。如果不能创造价值,即便现在热度高,也撑不久。”
原标题:《智元联手拿下国内首笔大订单:五年内必有产业突破,小学生30分钟学会操作》
栏目主编:李晔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