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强智能驾驶管理: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或将重塑

近期,香港《点心日报》发表文章,聚焦中国辅助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全球汽车产业的潜在影响。文章指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堪称“革命性”,特别是在2025年的前四个月,新能源乘用车中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的装车率已高达77.8%。这些系统能够在驾驶员的监督下执行转向、加速和制动等关键操作。

比亚迪等车企已经为部分主力车型免费配备了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而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也在大力投入,致力于完善智能驾驶算法,使车辆能够在复杂的城市街道环境中精准行驶。然而,尽管这些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驾驶员往往高估了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尽管行业已经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术语,但营销宣传中的某些表述仍然可能导致公众对这些系统的能力产生误解。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相关监管机构正在加强对智能驾驶的监管,并根据企业的反馈制定新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出台,有可能会对全球汽车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政策调整背后,是中国将智能驾驶视为与西方国家竞争的新领域。与美国的监管滞后不同,中国希望通过实施明确、严格的标准,避免硅谷式的“快速行动,打破常规”理念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保持自身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的优势。

业内专家指出,任何技术转型都可能伴随事故的发生,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公众信任的崩塌。事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引发的公众信任危机。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监管选择实际上正在树立全球标准。虽然更严格的规则可能会暂时减缓海外市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接受速度,但长远来看,这些规则将有利于提升外国监管机构对中国产品的信心,从而加速中国的出口势头。

与此同时,美国则面临着进一步落后的风险。由于缺乏统一的联邦监管框架,美国公司不得不应对各州错综复杂的法律环境。相比之下,中国统一的监管框架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了大规模创新的空间。事实证明,中国的体制在培育前沿技术方面比西方更具灵活性。更严格的规则虽然可能会淘汰一些小型企业,但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驾驶将更加安全、可靠。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