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字支付界,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两大巨头近期纷纷加大了对智能体生态的布局,共同聚焦AI时代下商业化的核心挑战——构建支付闭环。这一动态预示着两者在智能体商业化领域的正面竞争已拉开序幕。
微信支付通过其“元器”平台,正式接入了MCP协议,为开发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开发者无需编写繁琐的代码,只需在平台上以自然语言描述需求,例如“为健身教练智能体增加课程购买功能”,系统便能自动配置支付接口,并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收费模式。一位已使用该功能的开发者表示,原本需要耗费三天时间开发的支付模块,现在只需一句话即可完成,测试效率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支付宝继续深化其“百宝箱”智能体开发平台,该平台主打快速创建专属服务智能体,并强调了对多种场景的覆盖能力。商家创建的智能体不仅可以直接发布至支付宝小程序和App,还能与“支小宝”语音助手对接,实现语音交互。与微信支付不同,支付宝更侧重于商业服务的迅速落地,依托其深厚的商业基础,将智能体与线下扫码支付、会员体系等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B端市场的服务能力。
智能体赛道当前面临着商业化难题,据行业数据显示,大多数智能体产品都处于亏损状态,付费订阅模式难以承担高昂的算力和开发成本。同时,支付能力的缺失导致交易闭环难以形成,用户在智能体内无法直接消费,这严重阻碍了商业化进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此次布局,正是针对这一“最后一公里”难题,试图通过开放支付接口,让智能体从“工具”转变为“商业终端”,从而实现商业化变现。
两大平台在生态主导权的争夺上日益激烈。微信凭借其强大的社交关系链,试图将智能体融入群聊、公众号等场景,形成独特的“社交型智能体”优势。而支付宝则发挥其商业基因优势,将智能体与线下支付场景紧密结合,强化其在B端市场的竞争力。这场争夺战的核心在于第三方开发者,他们成为两大平台竞相争取的关键对象。
某医疗健康智能体团队的负责人透露,他们正在同时测试两家平台。他们发现,微信的流量分发效率更高,能够快速吸引用户关注;而支付宝的商户资源更丰富,有助于提升智能体的商业化能力。因此,他们可能会采取双平台部署策略,以充分利用两大平台的优势资源。
支付能力的开放无疑将加速智能体的商业化进程,但长期来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培养用户在对话窗口中直接消费的习惯?如何确保智能体交易的监管合规性,保障资金安全与数据隐私?如何维持生态的可持续性,避免平台抽成过高引发的争议?这些问题都需要业界深入探讨和解决。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