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领航AI新时代:全球科技舞台上的璀璨星光

在2025年的炎炎夏日,硅谷的焦点不仅限于炽热的阳光,更在于一场围绕华人人工智能(AI)人才的激烈竞争。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AI领域也在迅速崛起,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自马斯克与OpenAI分道扬镳后,他创办的人工智能公司xAI迅速崭露头角。在xAI的发布会上,令人瞩目的是,两位华人科学家——吴宇怀与吉米·巴,而非马斯克本人,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吴宇怀,这位年轻的“95后”学霸,从加拿大纽布伦斯威克大学以满绩点毕业,并在多伦多大学获得机器学习博士学位,师从“深度学习之父”杰弗里·辛顿。吉米·巴同样是多伦多大学的杰出校友,留校任教的他,是辛顿教授的得意门生。xAI的创始团队中,华人科学家占据了五席,包括哈佛数学系高材生杨格、清华计算机系出身的戴子航,以及浙江大学电子系校友张国栋,他们共同构成了xAI的“智慧大脑”。

而在硅谷的另一端,meta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抢人大战”,目标直指华人工程师。他首先挖到了苹果基础模型团队的负责人庞若鸣,并签下了高达2亿美元的天价合约。随后,meta的“超级智能实验室”项目锁定了全球最顶尖的50位AI专家,其中不乏来自OpenAI与谷歌DeepMind的华人科学家。meta为顶级AI研究员提供的待遇,堪比NBA球星或世界500强CEO,这无疑加剧了硅谷的焦虑情绪。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谷歌和微软也不甘示弱,纷纷将华人科学家作为重点挖角对象。谷歌挖到了已有麻省理工终身教职的顶尖视觉专家何恺明,而微软则破格提拔了两位中国留学生,其中一位更是晋升为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华人工程师在AI时代的稀缺性和高价值,使得他们成为了各大科技巨头竞相争夺的对象。

与此同时,中国AI领域的崛起也不容忽视。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下属机构的报告,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100位顶尖专家中,有65人来自中国。中国在人工智能专利总数上居首,占所有授权专利的69.7%。中国背景的研究人员已然构成美国AI领军机构的核心智力支柱。而在中国本土,超过4500家AI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清华、北大、浙大等一流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为AI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在AI新时代,华人科学家不仅在大公司中占据高位,更在创业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例如,90后华人Scott Wu创办的Cognition公司,推出了“全球首个AI程序员Devin”,并在一年内完成了1.75亿美元的A轮融资,估值高达20亿美元。而在大数据标注领域,年仅28岁的华人科学家汪滔创办的Scale AI,被meta以143亿美元收购49%股权,汪滔本人也将担任meta首席AI官。这些华人创业者在硅谷展现智慧的同时,也为中国AI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越来越多的华人科学家选择回国创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著名人工智能领域学者朱松纯返华创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前首席科学家曾文军加盟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屡获殊荣的人工智能专家齐国君也回国加入西湖大学。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新兴的“回流力量”,带动中国AI在算法开源、模型创新和大规模训练方面迅速升级。

在AI时代,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与创业者不仅是大公司争夺的焦点,更是新一代“掌舵者”和新规则的制定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华人的AI时代传奇。

文章采集于互联网